Sunday, 7 October 2007

風高浪急

恆指27831.52點,到了現在嘅市況,已經風高浪急,上升得快要下跌會更快,根據過往大市週期,下跌時嘅速度一般都會比上升時快。人們就好似要嚮火場逃生一樣,爭相逃命,互相踐踏,令到跌市時傷亡嚴重。所以應該趁人們正在興高采烈,未有離場意慾之時,自己開始部署離場及好好準備重新入市嘅策略。

恆指市盈率到了大約二十倍嘅水平、全民皆股、股價瘋狂上升、不停有新股上市、大財團抽水集資等等,都說明了現在嘅危險水平。

到了恆指近28000水平,再上升的空間巳經不及下跌的,值搏率低,但風險高。

一直大升嘅股市,巳經沒有任何合理基夲因素可以分析,如市盈率太高及未有盈利支持,就算技術分析都冇用,根本太多消息左右,內地加息、美國減唔減息、十七大開會、宏觀調控嘅影響都冇得計。

咁現在有乜可做呢?沽曬啲貨,然後等跌市?咁做法可能係太悲觀啦。下回再談吧。

Saturday, 6 October 2007

鄧 小 閑 - 財來有方

每年我定時收到股息,對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及有意義:
1. 不勞而獲:只要持有優質股票,就會收到股息。不需要朝九晚X地工作,日日看老闆臉色,收工後帶著半條命返家。
2. 公平放心:股息比工資更令人感公平放心,多些股票、多些股息,打工賣命是否多勞多得,當你著重工資時,就會懷疑老闆是否公平,大胸女秘書的工資是否比自己高;本想「小國寡民,不理世事」,奈何公司一時裁員廋身,一時又合併重組,真是過得初一,未必捱到十五。
3. 改變命運:此話雖有點誇張,但必須明白奴隸獸出賣勞力、尊嚴的生活往往是世襲,若果要改變下半生或下一代的命運,必須把重點由工資轉往股息,由出賣勞力轉變為擁有賺錢機器--大企業的股票。
4. 長期收入:無論年紀有多大,我也會收到股息,即使60歲、70歲,甚或死後,家人也會得到股息,相反公司對你再好,退休後就再無賓主關係,打工仔若理財不善,隨時手停口停。
5. 簡單方便:香港股民不需為股息交稅,股息準時存入銀行戶口,股東可安心花費,第二年又有股息收入,還可能有大於10%的增長,真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感覺。
6. 自由及安寧:只要有穏定可靠的股息,不必再担心股價大上大落,今天下跌了的股價,往往是短暫,只要股份能有不斷增長的盈利及股息,股價還是重上升軌,實在不值得為股價升跌勞神操心,担驚受怕。

對小股民來說利用股息過活,實在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感覺,克勤克儉才積得數萬元,買股收息,一年才得一千幾百,又有何用呢?
但我想法完全不一樣,買股收息,最初的幾年,的確收益有限,十八年前《滙豐》股價約為7元多,現時股息一年也近6元,相信再過兩年,股息就會升至7元多,換句話最初投入10萬,二十年後,每年股息已相當於從前的總投入,以後的日子股息還繼續增長,再過五或七年,股息的收入又可能翻一翻。現在所提是股息收益,資產的升值還没有計算。(可看網誌『大茶飯……21』)
二十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但時間總是要過,而且耐性是得到獎賞,每年也有股息消費。以股息為主的投資方式也可以很靈活,可以把股息袋袋平安、亦可再投資,或以股息支付孖展利息,買更多股票,這可算是一種簡單的財技。

別人低買高沽,賺取差價時,我則努力建立我的資產,製造穏定而強勁的「現金流」。經過幾年時間,我已習慣這種方式,對股價上落已不太在意。散戶面對獲利股份難免心癢癢,想獲利回吐,再趁低吸納。若果真正做到未嘗不是樂事,但投資者必須明白當中也有風險,股巿往往波動難測,真的不知道伊朗何時會煶練花生油、北韓無聊放炮仗,股巿就是受這些無無謂謂的消息影響,但這會令《滙豐》盈利減少,派息下降嗎?

過往我和很多小股民一樣,常以本錢少為理由,不停炒作,鑽硏各種技術分析,捕捉巿塲走勢,以為只要堅毅不屈,努力嘗試,終會殺出一條血路,但這實在是一個「為錢而工作」之法,太過勞累,要求太高,絶不是「錢為我工作」的方法,縱得錢財亦是勞心勞力的辛苦錢。況且投機炒賣能有大成絶不容易,世上很多窮人都曾炒金、炒股、炒外滙,出色的投機者索羅斯在英磅貶值一役獲利甚豐,轉眼又失意於俄羅斯的金融危機。

簡單來說,股息為主的投資概念是一個「絶對」而真實的的投資概念,即一筆資金能創造出來的財富,並可以真實地反映在你的銀行戶口中,受你支配。陸叔(陳永陸)和很多股民都會以手上擁有的股值,和大巿及最初資金相比,衡量投資成績,這種成績是相對性並隨時因大巿下跌而逆轉,這種「相對」而非「絶對」的觀念使散戶輕視風險,難以避開股巿泡沫。

古語云:「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與其不斷炒賣,出賣勞力,不如努力建立穏健的「現金流」,一旦完成目標(例如10萬股《滙豐》),你就會發覺錢像是「天上掉下來、樹上生出來」。

鄧 小 閑 - 與羊仔玩遊戲

10萬股《滙豐》是我的目標,若目標是可望而不可得,是幻想而不是理想,非一般打工仔可以做到的,實在是太無聊,没意思。
原則上只要不斷買入,必可理想達到。早前曾提及孖展的方法,擴大低價買股的效益及縮短投資時間,若再加上博弈論(Game Theory) 就可以把完成目標的時間再一步縮短,股民更有成功希望。
博弈論是對於遊戲參與者思想、行為和反應的硏究,在股巿中有重要作用,畢菲的「巿場先生」(註一),和及索羅斯的「巿場反射理論」及「榮枯相生論」(註二),也可說是博弈論的運用。
投資者與「其他股民」做交易,畢菲特稱「其他股民」為「巿場先生」,也有人稱他們為「羊群」,他們對大巿樂觀,有信心時就會互相競投出價,不惜高價買入股票,當他們感到悲觀,恐惧時就會賤價出售股票。他們的心理及行為經常被老練的投資者所預計及利用。
進取投資者會利用羊群出錯,找到最佳買入價買入,最佳沽出價沽出,就可得到額外資金買入更多股份,這跟短線客低買高沽,賺取波幅,是有很大分別,長線客沽貨是為了一個大跌巿的機會,一個令資產倍增的機會,相反繼續持貨只是冒股災的風險,股價飈升再高,也難逃暴跌的一日,低買高沽要瞄準價位,但對長線客而言,即使是20%的偏差,仍大有可為;相反短線客往往為了蠅頭小利而冒險買入,或放棄潛質未現的股份,對於真正有巨大回報的交易並無細心留意。
股民要勝出股巿遊戲,必須避免成為羊群的一份子,做出愚蠢行為,反過來,要利用羊群出錯時機,依照以下路線圖,小心進行,累積10萬股《滙豐》對一個收入微薄的打工仔是極可行及風險低:
1. 選取優質股票,等待好時機(股災)來臨
2. 利用孖展大手買入,
3. 股災過後,股價慢慢穏定回升
4. 再利用回升股價,加大孖展買入更多股票,
5. 同時把股息及工資償還借貸
6. 當股價上升至合理水平,就要停止買入,保持資本在安全邊際內
7. 耐心等候高位沽貨獲利,因股巿可能繼續升温,越升越急,
8. 切忌過早沽出股票,但同時避免撤出太遲,
9. 一旦決定撤離股巿,就要耐心等待股災出現,這只是時間問題,
10. 面對大旺巿,股民作壁上觀,心中有股而手上無股,對短視的羊群來說是一種折磨,很多股民就因把持不定而遭股災吞噬
11. 股災出現,優質股於極短時間跌到低點,再穏定回升,質素差股份將繼續下跌,直至本身業績改善,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投資者應迅速買入優質股,當然事前的預備工作及計算不可少。
很多股民不能成功,因為兼顧太多股票,太多買賣,未能集中處理重要、有價值的交易,叧一原因是他們經常有太多資金,找不到出路,若股民於股價偏低時以孖展買入股份,就可以替日後多餘資金找到出路,免卻高價入貨的風險。
風險問題
世事往往是知易行難,看到的是否真的可以做到,整個過程由解決炒股二難起步,若真的做到,投資者已是Nothing to lose,堅持把資本留於安全邊際內,不高價追貨,將要面對的風險不會太大,這是1至6項內的工作,並不複雜。若投資者失敗或放棄7至11項內工作,遇上股災也不會有大損失,手上的股數没有改變,只是巿場價值的暫時急跌,優質股如《滙豐》很快又會重上升軌。
很多財務顧問或保險公司的投資計劃,經常標榜穩定可靠,事實是風險極高的投資,因為時間太長而每年又要供款,投資者一旦改變計劃,中途棄權,所有的供款就會化為烏有,相比這個10萬股《滙豐》的計劃,資產一直掌握在投資手中,可以隨時停止或沽貨套現,投資者也不會有任何損失。


註一:1987年畢菲特借用格雷厄姆「巿場先生」一 詞,向股東解釋巿場價格的非理性。
註二:『黃金夢碎(34)』已有提及。

《財富》排出十大讚賞中國公司 SOHO中國列第九

房地產門戶-搜房網 2007年09月25日09:49 SOHO中國 王亦丁

有錢不一定就能讓人尊敬。有了錢,除了讓外人尊敬,連同行們也心甘情願對自己豎起大拇指,那就不是一般的“人精”了。做公司與做人一樣,國內年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公司多多,到底哪幾家最受同行商界人士的讚賞?它們受讚賞的原因又是什麼?
今年10月,《財富》與 Hay(合益)集團合作推出首次“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榜單,揭曉了這個謎底。

NO.1 海爾:日日思變革創新
多年來,海爾集團一直以通用電氣為榜樣,後者在8年裏6奪《財富》“全球最受讚賞的公司”冠軍。如今,海爾家電的規模已經超過了通用電氣這位北美市場的老大,逼近世界白色家電三甲的位置,營業收入也達到近130億美元的水準,距世界500強只有一步之遙。海爾的海外收入、品牌價值也蒸蒸日上。
海爾卓爾不群的秘密到底在哪里?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給出的答案是:“不斷的變革創新”。這種變革思想不僅是針對產品,而且貫穿到了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張瑞敏率先提出了“全心全意為您服務”的品牌形象,精益求精地構建品質和服務體系,保證海爾免於陷入“價格戰”的泥潭。當更多的中國公司利用OEM的方式拓展海外市場時,海爾卻在美國建立工廠並嘗試海外收購,它的雄心是建立與當地文化相融共生的海爾品牌。很難找到像海爾這樣不斷創造奇跡又打破奇跡的公司了,而這也是其不斷領先並獲得商界尊敬的重要原因。“原來可能認為這水準已經不錯了,但現在要時刻把自己同國際化對標。”張瑞敏說。

NO.2 聯想: 把財富分給員工
這家中國本土的PC製造商因為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而邁進世界級公司的門檻,並在縮減成本、引進高管、整合資源方面頻頻出手,讓全球商界感受到中國本土製造商國際化的勇氣和能力。不僅如此,如果回頭看,這家脫胎於一家科研機構的公司,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以及它組建的一個規模巨大卻投入不多的分銷和零售網路,在20世紀90年代主導了中國的個人電腦市場,並躋身于中國的明星公司之列。
與四通、方正等其他同時代公司相比,聯想的特別之處在於知識型的領導層。公司主要創始人柳傳志說:“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才,而制度的本質是對一把手的制約。”1994年,聯想率先進行產權改革並在香港上市,職工擁有35%的分紅權,這為公司日後騰飛插上了雙翅。此後,公司內部建立了規範化、科學化的管理機制,領導力、360°評議、六西格瑪等先進的人才激勵理念融入聯想的公司文化。近兩年來,公司的國際化成為聯想打造國際化團隊的契機,一批原戴爾的高層被吸引進入聯想的團隊,與全球接軌的高管薪酬和企業年薪制度為聯想的全球化運營提供了基礎。

NO.3 寶鋼: 全球化運營
寶鋼的目標是,到2010年,核心業務的年銷售額能達到180億美元。這將使它與韓國鋼鐵巨頭浦項綜合制鐵公司(Posco)並駕齊驅。作為中國製造業與世界先進水準比肩的公司,寶鋼在世界大型跨國鋼鐵集團的排序中名列第四,而利潤卻位居第一。其核心企業寶鋼股份在全球同行中噸鋼盈利能力最強,生產的高檔鋼材吸引了德國大眾和通用汽車等全球買家。
全球化的業務發展和資源配置,成為推動寶鋼增長的引擎。坐擁中國市場份額的優勢,寶鋼不遺餘力與國際鋼鐵巨頭新日鐵、蒂森克虜伯等合作,以獲得技術和管理優勢。它採取了更為嚴格的品質控制體系,每年把10%的產品投入國際市場,接受最挑剔用戶的檢驗。對上游資源的整合,從來就沒有脫離對全球下游客戶的爭奪戰。它與巴西多西河谷公司合資的鐵礦在巴西剛剛投入運行,雙方又投資建設了一座大型鋼廠,總投資達80億美元,初期年產量達到380萬噸,目標瞄準廣闊的美洲汽車、電子、通訊、機械等產品的市場。

NO.4 蒙牛: 快公司
短短七年時間,蒙牛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為行業的領先者。在瞬息萬變的商界,壓倒一切的優勢,快速、努力地推動發展,稍遲一步便機會喪失殆盡。這正是蒙牛受到讚賞的真正原因。
中國近千家乳品企業中,蒙牛何以脫穎而出?是因為執行力。蒙牛保持強大執行力的核心原則是: 在人人都是老闆的驅動下,蒙牛每天超越一個對手。在內部組織上,香港上市為其向規範的公司治理邁進鋪平了道路;蒙牛近30位高層集體持股,創始人牛根生為經理人搭建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在市場拓展中,蒙牛集中一切優勢資源打造強勢品牌,借助湖南衛視“超級女聲”電視節目名利雙收。管理層富有遠見的創舉,讓蒙牛擺脫了初創型家族企業的“利益分配”困境。

NO.5 國美: 行銷為王
不同於其他最受讚賞的企業,國美沒有獨到的新技術、創新的新產品。它的過人之處在于擁有吸引消費者的行銷能力。它創造的中國本土連鎖電器零售模式,讓公司在短短19年內迅速構建起了自己的“商業帝國”。2005年,國美的營業額達到179.59億元,在全國120多個城市擁有近400家連鎖店。
國美利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宣導“價格服務”的理念,由國美來擔當消費者的採購指導專家。不僅如此,它大膽變革了過去家電行銷傳統的思路,採用定制產品行銷模式,即通過國美賣場瞭解消費者的需求資訊,回饋給國美的製造企業,然後包銷、定制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此外,國美更重要的工作是資金鏈管理,在與上游供應商的談判中利用規模優勢獲得主動權,而在經營過程中強調產品快進快出,加快資金流動速度,避免產品升級所帶來的庫存積壓風險。

NO.6 招商銀行: 打造“中國花旗”
在飽受詬病的中國銀行業,招商銀行因其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良好穩健的財務表現、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和優良的客戶服務與品牌,在國內外銀行界贏得聲譽。其非凡之舉在於,招商銀行與國際銀行業接軌的管理理念和實踐,使它成為中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商業銀行。
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商業銀行,20世紀80年代末期,招行進行了首次擴股增資和股份制改造,成為獨立面向市場運作的“銀行業先鋒”。此後,招行率先在同行中獲得 ISO9001品質認證體系,為管理品質和服務品質的提升提供了保障。招行的夢想是打造“中國的花旗銀行”,它借鑒國外管理經驗,引進了mySAP ERP財務和mySAP ERP人力資本管理等系統,使企業在資訊透明度、管理控制、流程標準化等環節中與國際接軌。

NO.7 華為: 創新力
全球電信產業正在進入低毛利率、規模化的傳統產業時代,並購、整合為所有的公司蒙上陰影。在這種背景之下,華為的持續增長成了難能可貴的最大優勢。這家中國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擁有近兩萬名研發技術人才,它成功地將低成本的技術與高科技產品完美結合,塑造了令人驚歎的全球競爭力:2005年,華為銷售收入超過450億元,在光傳輸、交換機、WCDMA商用網路等領域,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供應商。
這並非一蹴而就,支持它的是創新。近年來,華為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年均超過30億元。2005年,公司新申請的專利首次超過思科,達到4389項。與此同時,華為利用全球市場配置研發資源,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和美國矽谷、瑞典、俄羅斯設立了研發中心,僅在班加羅爾的投資就超過1億美元,工程師超過1200人。在內部人才激勵上,華為宣導的“墊子文化”鼓勵研發人員為成果拼搏、奮鬥,通過崗位責任和貢獻報酬相結合的薪酬制度,為更多研發人才創造空間。

NO.8 同仁堂:國際化使者
在西藥治療理念盛行、監管體系嚴格的海外市場,百年品牌同仁堂生機勃發,年出口額達到1.6億元。這是同仁堂受到讚賞的重要原因。與聯想、海爾、寶鋼利用產品衝擊海外市場的企業相比,同仁堂的國際化更像是一場中國傳統文化的突圍。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同仁堂選擇了海外華人聚集地開設門店,這種“鄉情故土”的行銷,為同仁堂走向國際市場贏得“頭彩”。而在全球化運營中,同仁堂通過與和記黃埔合作,整合海外研發、銷售終端和生產基地,將香港作為國際化的經營總部,提升中藥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與此同時,為了贏得歐美消費者對中藥文化的信任感,同仁堂在當地堅持採用“名醫+名牌+名藥”的品牌之路,借助當地的研發機構的優質資源開發適合當地需求的產品。同仁堂過去十年的國際化經驗證明: 老字型大小品牌、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同樣具有生命力。

NO.9 SOHO: 品牌大師
在房地產企業因高漲的房價而備受暴利指責的時候,SOHO中國成功樹立了一個富有創意、打造時尚生活的企業品牌形象,而這也成為其入選本榜的理由。
雖然SOHO開發的主要區域集中在北京中心商務區3公里的範圍內,但這家公司的影響力卻遍及全國。它所宣導的SOHO(居家辦公)生活理念,迎合了中國新興中產階層對時尚、現代、獨立、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其現代、前衛的建築設計風格受到市場追捧,並贏得了建築界的讚譽。公司的創建者潘石屹和他的夫人張欣寫作博客,客串電影演員,更是時尚聚會和各類熱門電視節目的座上賓。他們喜歡時尚前衛的文化藝術和建築設計,宣導國際化現代都市生活時尚,為這個品牌增添了人性的魅力。

NO.10 TCL: 幸運者
TCL是唯一一家業務虧損、但仍進入本榜的公司。入選的原因在於,作為中國本土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商,TCL多年來形成的行業和品牌影響力仍然發揮作用,更多的調查者願意接受這家中國本土製造商扭轉國際化敗局的承諾和努力。
TCL面臨的挑戰在於: 即使在並購三年之後,依然暴露出國際化人才的缺失。如何找到具有國際化運營背景並能幫助TCL力挽狂瀾的“壯士”,顯然是當務之急。此外,全球層面的資源和系統整合迫在眉睫。尤其是歐洲業務,這是TCL巨額虧損的決堤口。如何將後端的製造、採購、供應鏈資源進行整合,從而降低成本,對於TCL仍然是關鍵一役。在戰略層面,如何在控制整合風險下實現TCL迅速向平板電視轉型,將是TCL能否再次“明星”的一個機會。不管怎麼說,TCL的前途漫漫,讓人甚為堪憂。

Saturday, 29 September 2007

復 星 內 在 價 值 未 反 映

復 星 國 際 ( 656 ) 為 中 國 內 地 最 大 民 營 企 業 之 一 , 核 心 業 務 包 括 鋼 鐵 、 醫 藥 、 內 地 房 地 產 開 發 及 投 資 業 務 , 持 有 南 鋼 股 份 ( 600282 ) 、 復 星 醫 藥 ( 600196 ) 、 豫 園 商 城 ( 600655 ) 等 A 股 及 在 港 上 巿 的 上 海 復 地 ( 2337 ) 和 招 金 礦 業 ( 1818 ) 。 集 團 在 上 巿 時 籌 集 了 大 量 資 金 , 可 用 作 收 購 有 潛 質 的 投 資 項 目 , 包 括 焦 煤 及 有 色 金 屬 業 務 。 集 團 未 來 亦 有 潛 力 分 拆 旗 下 公 司 在 中 、 港 兩 地 上 市 , 屆 時 便 可 把 其 隱 藏 的 內 在 價 值 反 映 出 來 , 替 股 東 賺 取 豐 厚 的 利 潤 。 招 金 及 復 地 股 價 近 期 大 幅 上 升 , 可 提 升 復 星 的 資 產 淨 值 , 以 上 周 五 收 巿 價 計 算 , 招 金 及 復 地 分 別 較 8 月 底 上 升 109% 及 20% , 復 星 同 期 只 上 升 5.25% , 明 顯 落 後 。 可 在 12.8 元 吸 納 , 中 線 目 標 14.5 元 , 跌 穿 12 元 止 蝕 。
姚 浩 然   時 富 資 產 管 理 聯 席 董 事

Sunday, 15 July 2007

林森池「如何在股市泡沫中求存」講座 筆記

注意:
1. 講座內容較以往鬆散, 因為今次多了兩位主持人, 林氏有時講講吓要答主持人的問題, 所以會跳來跳去
2. 為求原汁原味, 沒有加上任何個人意見, 口言化和一d非正式經濟用語都保留
3. 頁數對應新書page no.

「股市泡沫」
- A股已經安全著陸
- 國內領導人已吸收經驗,用宏調措施影響經濟
- A股泡沫主要在ST股

- 次按只是小問題
- 要留意長債(inverted yield curve)
- 5年息率由4.5%升至5.2%, 債券價格跌了13%, 再由5.3%升至6%, 即跌多13.5%, 債券價格前後跌了27%; 債券災
- 30年債: 6% 即 1/0.06 = 16.6 P/E
- 原因: 市場錯價, 短債貴過長債
- 現有inverted yield curve: 衰退; Fed收緊銀根
- 過去一年, 很多專家估錯, 以為美國樓市差會引發衰退, 但是很多經濟體同步擴張, 例如BRIC, 帶好美國出口
- 長債一定要高過短債息, 起碼6厘
- 國債到6厘, 企業債價一定跌
- 98金融風暴時企業債>20%
- 因此, 美國唔會減息

- 仍有stupid money買美債, 例如香港, 中國外貿盈餘
- 所以美債息仍未升, 儘管real interest低

- 中國現已開始買股(e.g. BX)唔買債

- 美匯指數歷年來低多過高

- 債怕匯價跌及通漲

- 因亞洲各國有太多外貿盈餘才會在債息同real interest相差無幾時仍買美債(這是stupid money)

- 因債券會行先過股災, 睇債券可預測股災

- 長債息一升, 股就跌或橫行
- 6厘還算安全(p/e = 1/0.06 = 16.6), 但8厘就要留意(p/e = 1/0.08 = 12.5)

「油價, FED rate, CPI之關係」
- 油價行先過cpi
- CPI係用按年升幅計, 未能反映真實情況
- CPI component內有d升有d跌, 拉勻好似無事(人為控制)
- FED只留意通漲, 不理經濟, 只會在衰退發生後才減息, 目的為維繫美元信心
- 5厘債, 通漲3.5厘, 實際利率1.5厘, 而人民幣每年升值4%, 實際上中國補貼緊美國
- FED最怕油價高, 引發通漲
- 所以油價, 商品價, cpi, 長期利率係領先指標
- 油價睇5年期油價
- 06年現貨油us$78, 5年期油us$68
- 最近, 5年期油us$73
- 5年期油無人炒, 純由煉油商與採油商決定
- 油價令食物價錢上升

- 油價$60-70橫行對油商極不利, 會減少profit margin, 從中石油06年業績可見

- 息口唔郁, CPI落, 油價落, 機構投資者即買股票

- 聰明錢買國企, 現時只係小泡沫, 估值仍合理

- book p133-140
- 過往泡沫
81年: fed rate 19%; p/e 21
87年: fed rate 10%; 香港3個月拆息升
再加上長和送紅股再拆細炒高股市, 然後集資100億; 爆破
94年: 香港可以用3個月拆息睇股市(由3%到7.25%), 息口見頂, 股市見底
97年: 3個月拆息去到16%

- 所謂止蝕, 只有當公司出現問題或宏觀環境改變才做, 即清倉

- 中移動股價上升落後於盈利增長, 為之市場錯價

Q&A
1. carry trade拆倉對市場影響? 比美債息升風險低
2. 中國數據要否考慮? 領導人反應快, 用宏調
3. 人民幣升多幾多年? 5年
4. 國內期指對香港影響? 未有對指數影響太大的國企, 而且國家審計署對國企監察

「國內銀行業」
- 銀行實際增長比各分析預期好
- 林氏都認低估了
- 對盈利可以樂觀一點
- 銀行一出A股, 溢價放入reserve, book會升
- 銀行賺息差同服務費收入
- 留意貸款質素
- 貸款分6個級數(低grade果d已收不到息)
- 招行合格loan比HSBC還高, 所以貴過HSBC- 要留意受關注doubtful的loan有機會惡化
- 買招行的投資者其實好專業
- 交行write off方面比較進取, 可能受HSBC影響, 盡量想早d write off所有壞賬

- HSBC? 07年會見底, 因06-07年write off最保守
- Check p202
- 05-06年短息高過長息影響收入
- 以前80年代尾正常yield curve所以賺多d

- HSBC的經營策略: 盡早完成所有write off; 等息差擴闊; 可以再用股票收購

「保險股」
- 以美國過往case, 保險股比銀行股跑得快
- 69-00年 AIG升200倍; Bank of America 升30-40倍

- 保險公司經營比銀行優勝: 成本低(沒有分行); 很少人斷供人壽保險; 賠款有數計, 銀行有擠提風險

- 現時國策向保險公司傾斜, 保險公司可做金融生意但銀行不可做保險

- 留意中人壽收購民生銀行發出通告時顯示的股權變動, 有d大行發輪但估錯市結果要出售手上中人壽持股對沖

- 宏利沒有保單增長都可以有2倍 P/EV; 所以中人壽可以有3倍 P/EV

- 但今年平保發A股會跑得快過中人壽
06年EV $10
07年EV $18; 3倍 P/EV = $54; 4倍 P/EV = $72

「電力股」
- 902盈運和控制成本佳
- 風險: 煤價再大升; 煤電聯動推遲
- 所以唔好100%買哂- 考慮: 賣了幾多度電, 成本幾多
- 睇多幾個月, 如電費不能加, 換馬銀行股

「監察手上持股」
- p83 比較聯通和中移上客量, 上客比例, ARPU, 持有941放心好多
- 要有剪存手上公司所有新聞的習慣, 還要細讀

「貴金屬」
- 不保值, 只係博有另一個傻瓜同你買
- 不會產生現金流和利息

「曹仁超對談」
- 條條大路通羅馬
- 表示01年買金, 但已於$650和$750時賣哂
- 一般人要止蝕, 因為沒有林氏的智慧!
- 豪宅到2% yield就會見頂(現時2.5%)
- 留意世界各地(e.g. 台灣, 日本)房地產牛市28年, 熊市可以達50年(e.g. 美國miami)
- 香港的房地產牛市已於1997年結束

Monday, 11 June 2007

Morningstar的選股藝術

Morningstar是世界著名的基金評級機構, 如有投資基金的人士都應該知道它的名字. 經過多年的投資生涯後, 他們也總結了一套投資的方法, 亦合適普羅大眾去應用. 作為基金評級公司Morningstar的創始人馺分析員Dorsey在序言中透露,自己很少買基金,卻將差不多全部資產都投資於股票。他認為基金對那些不想自己花時間做研究的人確很好,但如果你喜歡分析公司,情況就不一樣了。
他認為個人投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你必須付出自己的努力先可以成功. 每個人都要擁有自己的投資哲學, 不要人云亦云. 挑選好股票是相當困難, 所以要集中在公司的基本面上分析, 學習關注公司的現金流和忘記股價, 對自己的投資要有信心和勇氣去做長期持有.
整本書是圍繞5個原則去作詳細的講解, 最可貴的是擁有針對不同行業的分析, 包裝金融(銀行, 保險, 財富管理), 公用事業, 能源行業, 工業原料和設備, 電信, 消費品, 傳巢, 電腦的軟硬件, 商業服務業等等....

1. 做好你的功課
作者指出,當投資者聽到一個投資建議,便希望在股價開始上升前馬上買入股份,但他們其實應該冷靜地判斷,花時間研究一家公司,以免作出不適當的投資決定。作者認為如不知道公司裡裡外外的詳細情況,就不應買入那家公司的股票;而要瞭解公司,就要花時間坐下來把年報及過去的財務報表從頭讀一遍並仔細研究行業的競爭者。

2. 尋找競爭優勢
能夠從眾多公司中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公司在行業中具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可保一小部份公司的利潤,多年維持於平均之上的水平。一般來說,保持超額利潤時間愈長,股份長線投資回報便愈好,這些公司就是最好的長線投資對象。

3. 擁有安全邊際
所謂安全邊際,就是買入價應設在低於心目中的合理價值一段距離。作者舉例說,如果你認為可口可樂公司的PE應為50倍,那麼便應該等待PE回落至40倍才購買,這樣即使你後來發現你對公司的前景過於樂觀,亦可以因為設置了這個緩衝區而減低損失。作者表示,沒有股票年復一年地直線上升因此,如果等候時間夠長,大多數可以成功等候股價回落至出現較大折扣才買入。

4. 長期持有
投資者應把買股票視作重大的購買行為。作者指大家既不會一年買賣汽車、冰箱或者DVD機50次,也就不應經常買賣股票這種重要投資。作者認為不應該入短線投資的一大原因,是資金會複合增長,如果股票買賣頻繁,其間所扣除的買賣成本,會令最終的投資回報大受影響。

5. 知道何時賣出
最理想的情況是可以長期持有股份,但事實上幾乎沒有公司值得持有幾十年。此外,很少投資者只買入值一得長期持有的股份,因蹗知道何時賣出股份比何時買入更為重要。不會賣得太早或太遲的關鍵,是要不斷關注所持有股份的那家公司。他認為買入股票的公司新聞及行業信息,遠比你一天看20次股價有用,因為股價的短線上落,無助預測股份的走勢變化;股價的長遠走勢,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公司未來現金流的變化,而並非股份的過往表現。

另外有7項要避免的錯誤 :

1、虛幻的目標
2、相信這次與以往不同:必須成為市場歷史的學生
3、陷入對公司產品的偏愛, 搞清行業和商業模式
4、在市場下跌時驚慌失措:股票有吸引力的時候通常是沒人想買的時候,“最悲觀的時候是最好的買入時機”
5、試圖選擇市場時機 “市場時機的選擇是一個空前的神化,沒有一種策略能夠持續不斷地告訴你,何時該入市,何時清倉離場,而且也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否則就會有市場選時服務機構向你兜售生意了。”
6、忽視估值, 避免用過份高估的價錢買入股份, 注著安全邊際.
7、依賴盈利資料作分析:現金流重要性遠遠超過盈利,因為利潤太好調節了

競爭優勢:

作者相當著重公司的競爭能力, 在競爭力分析方面, 同在商科學到的知識差不多, 亦是應用價值鏈去分析. 分析一家公司的競爭優勢,遵循以下四個步驟:

1、評估公司歷史上的盈利能力Free Cash Flow(FCF):公司可以每年提取但不致損害核心業務的資金(強大的FCF是競爭優勢的極好信號)FCF/Revenue 告訴你每單位銷售收入轉換成超額利潤的比例淨利潤:算算銷售淨利率(淨利潤/銷售收入),另一個角度考察公司的盈利能力Returns on Equity(ROE):每1元投資產生的利潤,好工具,注意存在一些缺陷Returns on Assets(ROA):度量資產轉化成利潤的效率考察上述四個指標是,注意考察多年的資料(連貫性),作為估值,5年至少,最好10年其他指標: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ROIC. 然後估計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WACC

2、建立競爭優勢當企業試圖建立競爭優勢時,企業戰略比所處行業更重要!!檢驗公司競爭優勢的來源時,要不停地問“為什麼”,從公司、競爭者和消費者的角度;一般而言一家公司要建立足夠的競爭優勢有5條途徑
1)通過出眾的技術或特色創造真實的產品差異化:無法持久,保持產品和技術始終領先一步,非常困難, 大量研發費用...偶爾會取得巨額超額利潤和股票收益,但是很難保持(提防依靠獨立創新保持競爭 優勢的公司)
2)通過一個信任的品牌或剩餘創造可感知的產品差異化:品牌的力量。注意:有些行業品牌沒什麼用.
3)降低成本並以更低的價格提供相似的產品和服務:DELL,在產品和服務很難區分的情況下,低成本策略通常非常起作用。原因:工序優秀(DELL) or 規模效益(很難超越,固定成本的杠杆優勢)
4)通過創造高的轉換成本鎖定消費者:競爭優勢的精細類型,比如銀行、軟體、醫療器械......
5)通過建立高進入壁壘把競爭者阻擋在外面:專利權、特許權(製藥公司、高通,注意考察是否依賴單一 專利或特許權,能保持多久).

3、能夠持續多久:競爭優勢的壽命深度上是能賺多少錢;寬度上是能保持多長時間(科技型公司常擁有很強但很窄的競爭優勢)很難準確評估,但至少思考能持續一兩年、幾年或者很多年, 一般技術較短,成本、品牌、鎖定或阻擋各不相同,但很難得出統一的結論

4、行業分析對行業的基本情況、毛利率、發展階段等具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可以尋找行業前幾名的公司做大致分析